海峽導報(記者 薛洋文/圖@臺海大師兄)受高科技出口微弱等要素影響,臺灣地區本年人均GDP或到達3.6萬美元,有望時隔近20年超越韓國;又由于日元貶值,島內部分網民乃至喊出“趕超日本”的口號。再來比較兩岸數據,臺灣人均GDP約是大陸近三倍,兩岸老百姓實在日子距離怎么?臺灣工薪階級的收入實在狀況又是怎樣的呢?
本相1:臺灣人均GDP大躍進,但一般民眾收入增加緩慢
臺灣最近三年人均GDP激增7000美元,起伏之大令人咂舌。究其原因,首先應歸功于高科技產業日新月異,其次是新臺幣近年來增值速度加速。但對于一般市井百姓來說,受惠不是很明顯,乃至受疫情影響,很多傳統職業收入大起伏縮水。家住臺南的一位統派人士前不久到會活動時曾表明,他家工廠25年前招工開出的薪水是28000新臺幣,現在臺南很多職場新人的薪水也不過是28000新臺幣,而這25年來臺灣的物價卻不知漲了多少,所以算起來,臺灣民眾的實踐所得是下降的。
針對臺灣人均GDP大躍進,一般老百姓是無感的,由于自己收入并沒有增加多少,還要接受物價上漲帶來的日子壓力。有學者剖析稱,島內人均GDP和實踐收入不匹配應該兩個原因:榜首、高科技、航運等少量職業受惠,分配出了問題;第二、高科技大廠多有外商參股,大量贏利被美國人賺走了。
本相2:臺灣貧富距離逐步拉大,階級固化現象嚴重
一直以來,臺灣各職業收入相差不是很懸殊,是一個相對均富的社會。以大臺北地區來說,即便是保潔、保安、收銀員等職業,員工的收入也能到達3萬元新臺幣以上。在臺北請鐘點工打掃衛生,三個小時的薪水能夠拿到1400元新臺幣,僅僅這種活不是天天有。
不過近些年來臺灣貧富距離也有逐步拉大的趨勢,上一年島內一些半導體和航運巨子一般員工的年終獎可達三四百萬新臺幣,讓其他職業“仰慕嫉妒恨”,人家單單年終獎都夠一般勞工賺好幾年了。
此外島內還有一個綿延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富豪階級,他們將觸角伸到各行各業,通過壟斷獲得超額贏利,一般老百姓想靠奮斗實現階級跨過簡直成為不可能。像是鹿港辜家一百年前巨富,現在仍是巨富,一百年后大概率仍是巨富,階級現已固化了。
本相3:臺灣人均GDP是大陸近三倍,但實踐日子水平相差不會那么大
在30年前,臺灣人均GDP一度是大陸的幾十倍,通過長時間的追趕,兩岸之間的距離已大幅拉近,但臺灣目前仍是大陸近3倍。
不過如果長時間在臺灣日子,會覺得兩岸民眾日子水平其實相差不算大。島內民眾月薪的中位數為4萬元新臺幣出頭,比大陸一二線城市高出不多,再扣除物價要素,簡直處于同一水平。若從年輕人購房、購車比例上看,臺灣乃至比不上大陸。
此外,從購買力來說,島內產品價格普遍較高,能夠選擇的品種也有限,不像大陸各類產品都有,能夠滿足各種消費層次的需求。近些年臺灣蝦皮等網購平臺方興未已,大量引進大陸產品,以補償自己的短板。
來歷:海峽導報